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 > 正文

金融科技行业面临监管压力 中概股暴跌不止短期内难消

来源:第一财经 时间:2022-01-06 10:01:41

中概股的跌势在新的一年并未止住。2021年年底的那天大涨,可能只是基金为了粉饰业绩(window dressing)而制造的幻象。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一年前在纽交所上市的陆金所(LU)。截至北京时间1月5日凌晨收盘跌13.6%报4.89美元,这相较于2020年10月30日的发行价(13.5美元)大跌63.8%。

陆金所持续承压的原因不仅是中国收紧对金融科技行业的监管,也和美国证监会(SEC)的一项法案有关。

2021年12月初SEC最终确定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下称“HFCAA”)的实施规则,该法案称,如果外国上市公司连续三年未能提交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所要求的报告,允许SEC将其从交易所摘牌。

首先,国内的监管政策来看,2021年以来,互联网贷款受到的监管以及金融科技行业面临的整改压力都导致陆金所股价承压。2021年2月,银保监会已经出台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新规,以助贷、联合贷款等为代表的业务因而受到强力约束。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原中投公司副总经理谢表示,“原先这些金融科技企业的消费信贷产品放贷100元,自己只需支出2元,其他98元都由银行出资(银行助贷模式),金融科技企业还可以将这些贷款证券化,并再用获得的资金去放贷。”监管政策推出后,金融科技企业的资金杠杆将大幅下降。根据谢的估算,金融科技企业与商业银行共同出资发放互联网贷款的,金融科技企业本身出资比例必须提升到30%以上,因此,如果一家消费信贷台总负债800亿的话,意味着联合贷款总额将不超过2660亿,这与此前上万亿规模相比,将被大大压缩。

同时,谢表示,由于监管规定城商行和农商行不得进行异地发放贷款和吸收存款,这将大幅度减少这一群体对科技公司联合贷款/助贷需求。

自2021年4月以来,更多金融科技公司被要求整改。未来,金融与科技之间将竖起一道“防火墙”。今年4月,中国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外汇局联合约谈13家从事金融业务的网络台企业,提出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支付回归本源等七大要求,并额外增加了规范企业发行交易资产证券化产品以及赴境外上市行为等要求。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如果一家金融科技企业同时控股了银、证、保、基金中两张以上的牌照,它就需成立金融控股公司。

除了金融科技行业面临的监管压力,中概股自身仍面临不确定

SEC在2021年12月通过修正案,最终确定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FCAA)的实施规则。接受记者采访的海外律师和投行人士表示,还有更多相关消息可能会引发市场波动,需要关注未来2~3年的进展。

摩根士丹利中国股票策略师王滢表示,相关公司的交易终止时间最早可能在2024年。评估期可能会缩短,外加审计底稿方面的工作,可能会使得情况变得不稳定和不确定。

不过,在香港“二次上市”的可能也给部分中概股以喘息的机会。2021年11月19日,港交所宣布落实放宽第二上市要求,容许没有同股不同权(WVR)架构、业务集中在大中华区的公司到港第二上市,原本须为“创新产业公司”的要求刪除;同时最低市值门槛,公司只需要上市5年兼市值达30亿元,或上市两年兼市值达100亿元,较现行要求为低。新例2022年年1月1日生效。

高盛亚洲(除日本外)股票融资业务的联席主管王亚军日前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2022年中概股回归将持续活跃,但中美资本市场互相开放、融合的大方向不会改变,期待中美两方监管部门能在审计底稿等技术问题的分歧上达成解决方案。”

他对记者表示,“早年中概股去香港上市是完全是出于资本市场的技术角度考虑,比如增加公司品牌力、离母国市场更、增加额外融资渠道。但从2020年开始,很多中概股回到香港上市其实是出于更长远的战略考量,即做一个战略备份。”高盛研究部估计,目前全球机构投资者持有中国企业A股、港股及美国存托凭证(ADR)的总规模约为2万亿美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