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一开年,外资基金就“卷”起来了。
1月4日,贝莱德基金宣布正式发行第二只港股基金——贝莱德港股通远景视野。而距离它发行第一只A股基金只有短短三个月。如此密集的节奏让一些尚在筹备开业或申请公募资格的外资按耐不住。
贝莱德基金是中国首家外资独资基金公司,目前已经步入正轨。已经拿到国内公募牌照的外资机构还有路博迈和富达国际,正等待开业。而施罗德、范达、联博等已向中国证监会递交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设立申请文件,但尚未获得最终核准。此外,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瀚亚、瑞银等亦有申请设立公募基金的意愿。
几乎可以预见的是,外资机构抢滩中国资管市场的角逐,将在2022年继续。
贝莱德加码A/H市场
违约风险、流动性等问题困扰之下,纯债策略已经不是外资基金的首选,而市场更热、人气更高的股市更受青睐。
2022年1月4日,贝莱德发行一只港股基金,募集期截止至1月21日。三个月前,2021年9月末,贝莱德率先发行了主攻A股的基金,当时募集了近67亿元人民币,对于外资尤其是主攻基本面多头策略的外资,这一成绩已颇为喜人。毕竟众多还未“转公”的外资私募的规模大都在10亿甚至5亿元以下。
“贝莱德就是想利用先发优势,赶紧先上量多发产品,这的确给予其他外资一定压力。” 一家外资私募人士对记者表示。
据记者了解,该港股基金股票的比例为60%-95%,投资于港股通标的股票占非现金基金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
“作为基金公司,有时需要顺势而为,有时则需要提前布局,例如这次的港股基金,这是一款配置型产品,因此风格比较均衡。” 贝莱德基金总经理张弛对记者表示。
谈及重点关注的投资主题,贝莱德基金投资总监兼该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陆文杰对记者称,港股就是一个博弈市场,有不同性质的资金、投资者、投资偏好,因此重点关注国际投资者和中国投资者在港股市场上都能得到共同认可的长期投资主题,包括新能源、电子化工业自动化、国潮消费以及医药外包等领域。
此外,陆文杰也认为,随着中国PPI从2021年10月触顶下行、CPI上行,中下游企业将受益,港股市场偏中下游的公司较多。同时,去年遭遇杀跌的互联网板块也有较大的估值修复机会,这一板块仍是中国核心创新能力的体现。
但就目前来看,港股的压力难言完全释放。截至1月4日,恒生指数1年跌幅达15.23%,1月5日又大跌1.78%,2021年最低触及22,665.25点的近两年新低。 一方面,国际资金仍存在持续流出的迹象;另一方面,中概股监管和行业监管的不确定性仍在影响市场情绪,众多在香港上市的新经济公司的估值逻辑开始从成长转向价值。
“港股估值低,但基本面还没到绝对低点。在全球主要股市中,2021年香港股市表现最差,恒生指数下跌约13%,恒生科技指数下跌约32%。香港股市估值本就不高,下跌后性价比更加突出。无论是市盈率(TTM)还是市净率(LF),恒生指数均低于其他股指。但是,港股下跌有互联网平台企业和房地产行业的下行原因,同时还有汇率等宏观原因。如果风险继续暴露,港股再下跌,应该就是买入良机。” 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对记者表示。
逐鹿中国资管市场
除了先行一步的贝莱德,还有多家外资正跃跃欲试。
目前,最有希望开业的外资公募基金是富达国际和路博迈。2021年8月6日,证监会公告称,核准设立富达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3000万美元。富达基金公司经营范围为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基金销售、私募资产管理等;同年9月22日,路博曼也获得了核准。但目前,上述两家基金均未开业,开业前仍要通过监管方面的现场检查。
此外,2020年年底,证监会网站显示,已接到联博香港有限公司提交的在中国境内设立公募基金公司的申请材料。但目前,证监会何时核准仍是未知数。联博主打“量化+基本面”的投资策略,由于A股市场拥有4000多家上市公司,研究员很难实现全覆盖,因而该机构认为,通过量化引入的各种因子,将使机构对投资者行为有更好的辨识度。
目前,还有多家外资私募正在筹备转公募的计划。毕竟私募的投资门槛在100万以上,要快速做大规模并不容易,而且私募的展业范围有所受限,例如外资尤为感兴趣的中国养老金投资业务,要求公募基金规模达到约200亿元的门槛才能申请相关资质。
据记者了解,这一段时间,外资机构都忙于扩招投研团队、销售渠道人士等,甚至不乏机构面临物色不到合适的董事长等高层人士的情况,深谙海内外展业逻辑的“全球本地化”(glocalization)人才对于在中国展业的外资机构尤为关键,否则文化冲击将成为机构前行路上的“拦路虎”,疫情也使得事态进一步复杂化;挑战还在于,目前众多外资主打基本面多头策略,但事实上,这一策略在中国本土市场的竞争已十分激烈,投资者目前关注的并非外资的“海外光环”,而是本地化投资实力。
不过,机构都看好中国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广阔前景,因而愿意提前布局。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此前表示,中国资本市场的潜力很大、市场规模很大,中国亦面临着不断加快直接融资发展、加快资本市场发展的任务。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得该市场对财富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加。
纵观全球资管行业发展经验,中国资管行业有三大机遇:一是养老金,二是高净值客户,三是居民财富再配置。中国居民资产从房地产和存款向金融资产的转移,也将为资管市场带来新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