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股票市场经历了几次波动和下跌,每一次市场的大幅下跌,股票都是在“打折促销”。有些投资者缺少对所持有企业的了解和信心,投资期限也较短;另外一些投资者对企业有更深的了解并且有足够长的持有期,当前者把股票卖给后者时,也把财富积累的机会卖给了后者。
很多时候,那些不可知的概括性论断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而让我们忽视了具体的、可知的、有作用的分析。仅仅因为担忧短期经济形势的变化或者规避股市的短期波动,从而放弃买入甚至卖出一家具有长期盈利能力的公司,并不可取,这实质上是用一项不确定的原因去否定了一件更确定的事情。
我们认为,单纯用所持有股票在某一年的市值变化来衡量投资结果并不合理,更加合理的评价投资的指标应该是:1. 公司每股盈利及每股自由现金流的增长; 2. 公司的护城河是否维持或者加深了。股票相对于债券的最主要吸引力在于两点:1. 净资产回报率高于债券的票息收益率;2. 留存收益可以以类似高的回报率投资并获取回报。我们认为评价投资的指标是用来确信股票依旧有吸引力的标准。只有在一个较长的周期里,留存收益才能体现出高回报率的投资成果,因此,不考虑间歇性的难以预测的泡沫化,投资者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持有期才能获得扎实的市值增长。
【资料图】
事实上,频繁的交易还会带来两方面的成本:一是意志力方面,我们每做一次决定都会消耗一点意志力,频繁的交易会过度消耗我们的意志力资源,从而导致平均决策质量的下降;二是财务方面,以 2021 年为例,A 股上市公司合计净利润约 5 万亿,而投资者所付出的交易成本合计达到了 4000 亿,占比约 8%,考虑较高的换手率水平,投资者高换手带来的交易成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长期的复利积累。
竞争有两种,一种是有限博弈,就像体育比赛一样会有结束的时候,在这种比赛中必须全力以赴,强调爆发力。另一种是无限博弈,竞争永远都在进行,讲究持续力,需要能够在其中自我调整和恢复。投资显然更接近后一种,考虑一个投资者通常要面对数十年投资生涯,建立稳定的投资体系,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无效的对时间和财富的浪费,以及持续不断学习复用性强的知识,才更有希望在这场无限博弈中不断积累复利。
张坤在2022四季度报告中写道:
市场在 10 月份经历了一轮快速下跌,紧接着就进行了一轮快速的反弹,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先生的“狂躁性”展露无疑。在未来,市场先生再次出现间歇性的情绪不稳定也几乎是必然的。投资者在面对市场的动荡起落时,内心难免受到煎熬,也会迷茫不安,对此,我谈一点个人看法。
首先,一个投资人用什么样理论去看市场,就会有什么样的投资行为模式。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关注的是企业内在价值和价格,评估企业的内在价值,寻找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的机会,并不在意近期股价的走势;对于趋势投资者来说,关注的是趋势的开始和终结,至于交易对象的内在价值则不在关心之列。面对同样一个市场,投资者用不同的理论和时间尺度,有完全不同的投资策略,都是合理的。
第二,任何投资体系都有其局限性。任何体系都只能解释市场在某些时间维度的运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无能为力的。如果结合两种投资体系是否会更好呢? 事实上,这就像一个人左眼带着近视镜,右眼带着远视镜看世界一样,两只眼睛看到的东西完全不同,甚至可能是冲突的,感觉会更加诡异。因此,在选择任何一种投资体系时,意味着接受它的优点同时,也只能同时接受它的缺点。
第三,选择任何一种投资体系,不在于了解它的熟悉程度,而在于对这种理念是否真的相信,是否能够一如既往的坚持。只有通过不断经历逆风期,才能逐步摸索到什么是哪些缺陷是自己心甘情愿承受的。我认为,一个投资者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清晰的了解自己投资方法的局限性,放弃完美,保持淡定的心境,能够从容的执行自己的投资策略,不因市场的短期波动喜或悲。从概率上说,某一次机会的错过,或者某一笔投资的亏损,这都是投资体系固有的一部分,不必对此过于烦恼,坦然接受自己所选择的体系的缺陷。
投资者在市场中注定是孤独的,需要时刻保持一种克制而理性的心理状态,不需要大量的行动,而是极大的耐心,坚持投资原则,等到机会时全力出击,然后就是耐心的等待。我们内心真正相信的投资体系有助于我们平静的度过市场的动荡期,从而不至于被情绪接管投资操作。
展望未来,随着新冠病毒回归乙类传染病管理,疫情防控对于经济的影响程度将大幅降低; 地产行业经过了 2022 年销售的下滑后,销量与行业长期可持续销量的差距得以缩小,并且相关政策也有望避免地产行业过快下滑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直接回应了市场的担忧,提振了市场的信心。我们认为,相比 2022 年,这三个方面的宏观风险因素在 2023 年都得到了相当的改观,这也为我们自下而上选择优质公司提供了更加平稳的环境。此外,我们认为不少优质企业的内在价值在 2022 年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但股票价格却有所下跌,这种价值和价格的反向运动为长期投资者提供了更好的赔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