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A股呈现震荡下跌的行情,让不少基民陷入了恐慌和焦虑…
(相关资料图)
要不要清仓,观望一段时间再入场?为什么看过往长期收益好入手的基金还是会亏损?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两个话题~
问题一:要不要清仓?观望一段时间再入场?
在下跌过程中,有投资者想:“能不能先卖出基金,跌完了再买回来?”乍一听,这如意算盘打挺好啊,一卖一买两笔操作后,躲过了下跌还降低了持基成本。但再一细琢磨,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成功的择时交易需要做对两次,首先,在我们卖出之后,市场必须有进一步的下跌空间,并且下跌后我们必须在更低的点位上有买入的动作。两次研判只要错一个,整个择时交易就会失败。
上海证券在2020年6月的一则研报中测算发现:选择择时的绝大部分产品投资者回报都落后于产品收益。当市场环境越复杂时,择时的成功率越低,甚至择时创造的正回报水平远小于它造成的业绩拖累。
事实上,投资中择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数据统计,无论是散户、还是机构投资者,择时收益都为负,但机构投资者通过选股,仍然实现了较为可观的整体收益。
退很多步来讲,即便高低点判断都是对的,还要关注来回的摩擦成本和巨大的心理成本,比如场外基金的申赎费用。因为摩擦成本的存在,即便择时交易有一定的成功概率,也很容易变为零和博弈甚至负和博弈。还有,在择时的过程中,心理成本也是大家忽略掉的,过度关注短期的市场,会让你的心情随着K线图的高低而起伏,让精神陷入疲惫、紧张、懊丧、焦虑,简直是得不偿失。
所以当前市场信号不足时,空仓避险并不是完美的对策。《华特·米提的生涯》一书中提到 “从1926年到1996年,在这段漫长的70年里,股票所有的报酬率几乎都是在表现最好的60个月内缔造的,这60个月只占全部862个月的7%而已。要是我们能够知道是哪些月份,想想看获利会有多高!但是,我们做不到,以后也不可能做到。”
所以才有经典的投资结论:当闪电打下来时,你必须在场。而当行情来临时,才不会错失。
问题二:
大家发现了没?无论是从市场风格看,还是从申万一级行业看,跟2022年相比,2023年领涨的主角相当于换了一轮。
2022年表现好的,2023年以来表现并不佳;
如果是根据去年的业绩表现选的基金,最后的结果就是在这一轮上涨行情中表现不尽如人意。
看到这个分析,很多基民表示不太满意:为什么基金经理就不能大换仓跟上行情了吗?
情况没那么简单。
首先,每个基金经理都有自己的能力圈,既擅长价值风格,又擅长成长风格的基金经理是凤毛麟角的。
如果基金经理无视自己的能力圈,仅仅是因为看到成长股行情来了,就盲目换仓,这并不是对基民负责任的表现,也很容易“买在高点”。
其次,基金产品投资风格转换,无论对基金本身来说,还是对基民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A股市场风格轮动快,热点切换频繁。
基金经理也不是神,没办法每次都准确预判下一次行情的主角是哪个板块,如果基金经理也跟着热点走,一会儿满仓周期股,一会儿满仓成长股,每一次预判错误都会造成基金的亏损,损失可是基民白花花的银子啊!
最后,投资是一件着眼长期的事情。
的确,可能因为最近市场风格的切换,我们持有的基金重仓的板块与之不适配,导致出现了暂时的亏损。
但A股的周期效应是非常明显的,“风水轮流转”,无论是哪一个风格,行情有不好的时候,往往也会有回来的时候。
如果从过往的长期表现看,在历经牛熊转换、市场风格切换下,基金的业绩中途虽有波动下跌,但整体走势向上,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基金经理的能力还是值得信任的。
总的来说,去年业绩表现好的基金,今年表现反而平平,很可能是最近市场风格切换的原因。
而基金经理没有跟随市场大换仓,并不是说基金经理投资能力不行,反而从侧面说明基金经理坚守自己的投资风格,这对基金本身、对基民来说并不全是一件坏事。
投资重在长期,不妨多给基金经理一点时间,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能迎来“柳暗花明”的时刻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