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2年宏观经济数据,背后折射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几大变化:人口由正转负的时代到来、房地产销售和开工大幅下降、PPI增速转负预示通缩风险。这些拐点变化预示着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还任重道远,2023年的稳增长政策需要果断加力,避免“温吞水”。
(资料图)
中国经济发展出现变化
2022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2.9%,全年增长3%,出口、消费、投资、生产等领域的下行压力尚未实质性缓解,其中这些拐点变化尤其值得关注。
一、人口负增长时代到来。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这是近61年来(1962年以来)人口首度出现负增长。2022全年出生人口956万、死亡人口1041万。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加快到来,接下来将通过用工成本、消费需求、房地产需求等渠道,将对经济增长和结构造成长期影响。
二、房地产销售和开工大幅下降。2021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17.9亿平方米的历史高点,同期房地产开发投资也达到14.7万亿元。202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跌至13.6亿平方米、房地产开发投资降至13.3万亿元,同比降幅分别为24.3%和10.0%,创下了1992年以来地产销售和投资首次同时负增长。需求端居民在失业率高企和收入下滑下“不愿买”、房地产企业暴雷和违约下“不敢买”,供给端房地产企业从缓解流动性危机到修复资产负债表、再到加大投资也需要较长时间。上述结构性问题表明,2023年房地产行业的恢复进程不会太快。
三、PPI增速转负预示通缩风险。2022年前三季度,猪价上涨带动食品价格回升,而疫情多发下内需乏力、国际油价高位回落等因素导致非食品价格冲高回落。10月以来随着猪价回调、需求走弱,CPI明显回落,全年同比温和增长2.0%。相比之下,2022年PPI增速持续下行,从1月的9.1%大幅放缓至12月的-0.7%,其中生产资料同比由1月的11.8%降至12月的-1.4%。这背后是供应链中断缓解、经济衰退担忧加剧下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特别是能源和金属价格)。预计2023年CPI保持2%左右的温和增长、PPI增速大概率为负,中国经济面临一定的通缩风险。
2023年稳增长政策要避免“温吞水”
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并要求2023年“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为2023年的政策调控指明了方向。会议前后,房地产、民间投资的政策已经大幅调整,但面对经济运行出现的五大拐点变化和下行压力,2023年的稳增长政策还需要果断加力,避免“温吞水”。
一是财政政策果断加力,让消费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近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均保持在50%以上,2021年更是高达65%左右,提振消费对于稳增长至关重要。中国2022年的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带动了汽车消费的大幅反弹。接下来,财政政策应当尽快理清消费券的迷思,果断提高财政赤字率或发行特别国债,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统筹支持地方政府加大线上线下消费券发放力度,对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提供财政补贴,着力缓解居民收入下降、信心不足对消费恢复的制约。
二是利用好PPI负增长的窗口期,货币政策加力降成本。在CPI温和上涨、PPI负增长背景下,且当前7.8%的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下调空间,货币政策还需要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果断实施降准降息,加大专项再贷款发放,降低居民和企业贷款成本,从而提振居民和企业的主动贷款意愿,畅通宽货币到宽信用的传导。
三是让平台企业大显身手,释放数字经济“加速器”效应。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已经升至40%左右,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传统经济与数字经济“双轮驱动”的态势。接下来,应积极落实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的部署,全面释放平台企业和数字经济的“加速器”效应。如能尽快出台平台企业投资“绿灯”案例、恢复平台企业境外上市、加快平台企业投资和牌照审批,激活平台企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活力,则将会为2023年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增添新的强大动力。
展望2023年,尽管外部形势依然严峻,但如果政策上能积极应对上述拐点变化,则中国经济有望在内需战略、数字经济带动下出现反弹,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趋势下逆流而上,重回5%~6%的快速发展轨道。
(作者系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我们将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的财经资讯以及热门行业新闻,了解更多财经新闻欢迎关注本站标签: 宏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