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今年将理顺管理体制,有序创立新的国家公园,稳妥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13日以视频形式在京召开。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将扎实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动国家公园法出台,理顺管理体制,有序创立新的国家公园,建设科研、监测和宣教三大平台,稳妥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上述负责人介绍,2022年,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新进展。国家林草局等联合印发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布局了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10.3%,实现了保护规模世界最大,保护了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了众多大尺度的生态廊道以及国际候鸟迁飞、鲸豚类洄游、兽类跨境迁徙的关键区域。
此外,国办转发财政部、国家林草局《关于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若干财政政策的意见》,明确5个重点支持方向和政策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了国家公园建设重点项目库,国家公园投入明显增加。国家公园法(草案)已报送,《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初步形成。
第一财经记者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根据相关部署,今年相关部门将编制第一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构建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高水平建设大熊猫、东北虎豹、亚洲象、海南长臂猿等旗舰物种保护研究中心,形成以国家公园研究院为核心的研究体系,打造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品牌。推动出台国家公园法,指导制定国家公园地方性法规。
上述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在国家公园立法、执法体系、投入机制、管理体制、历史遗留问题等关键环节下功夫。
国家林草局。摄影/章轲
多年来,全国1.18万个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内有大量的矿业权,矿产资源开发与自然保护地基本定位存在矛盾冲突;自然保护地内航道航运等水域活动与水生生物分布区域交叉重叠。受原有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影响,我国自然保护地缺乏统一协调的顶层设计,各部门根据自身职能分别设立,导致全国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不科学、不系统,功能定位不明确、不协调。同时分头划定也造成全国49.8%的自然保护地间存在空间交叉重叠。
2020年3月,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启动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按照“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的原则,对交叉重叠、相邻相近的自然保护地进行归并整合,对边界范围和功能分区进行合理调整,实事求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并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相衔接。
根据一些地方已经公布的自然保护地规划,以及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技术指南、实施方案或预案,自然保护地一般控制区内的基本农田、矿业权、建制村屯等被陆续调出,这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预留出空间。同时,也有一批国家、省市县级自然保护地被列入撤销名单。
国家林草局保护地司有关负责人此前表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要主动对接地方“三区三线”划定,做到“一张底图、一个底版、一套数据,无缝对接”。
“三区”是指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国土空间。“三线”分别对应在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
到2025年要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摄影/章轲
按照中办、国办2019年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要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工作。到2035年,自然保护地布局进一步优化,总面积占比稳定在陆域国土面积的18%以上。
“2018年机构改革后,由林草部门统一保护监管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原则上只保留一块牌子。”国家林草局有关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这位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各地拟撤销的自然保护区多为无规划范围、无功能分区、无管理机构,无法实际落地管理,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拟撤销的自然公园多为存在较多的城镇建成区、村庄等人为活动矛盾点,对问题点位进行核查处理后,余下的自然公园破碎化严重,生态资源完整性不复存在,保护价值偏低。
“整合优化的目标是理顺关系,化解矛盾,促进发展,不能解决旧问题,产生新矛盾。”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副院长葛安新说。
我们将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的财经资讯以及热门行业新闻,了解更多财经新闻欢迎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