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私募基金尽管管理人数量下降,但行业资产管理规模接近18万亿元,达到17.82万亿,创下历史新高。从地域分布来看,上海的私募基金机构数量和管理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接近55%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分布在上海、北京、深圳三座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公奔私”的大年,彼时原东方红资管副总经理林鹏、原富国基金明星基金经理于洋等纷纷转战私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私募基金行业持续发展。而从今年来看,公募基金“奔私”现象再次出现小高潮,但较去年明显有所“退潮”。
“近几年,受益于刚兑打破导致居民财富管理机构转型,行情较好推动私募业绩持续表现出色以及投资者对私募的认可度大幅提升等因素带动,私募基金备受投资者青睐,因此带动了‘公奔私’的热情。”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郭薇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但随着监控趋严,对公奔私提出了更高的门槛要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奔私’热情。另一方面,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过去几年‘公奔私’的热潮已经消耗了大量的公募人才,因此公奔私热潮也开始有所消退。”
管理人数量下滑但基金数量和规模上涨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4427家,较4月减少52家,环比减少0.21%,记者发现,这是今年3月以来,全国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第3个月下滑。
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8906家,较上月减少14家,环比减少0.16%;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14922家,较上月减少25家,环比减少0.17%;私募资产配置类基金管理人9家,与上月持平;其他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590家,较上月减少13家,环比下降2.16%。
来源:中国基金业协会(下同)
不过,虽然管理人数量有所下滑,存续私募基金数量和管理规模仍在上涨。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存续私募基金产品数量为106345只,较4月增长1320只,环比增长1.26%。
存续私募基金管理总规模达17.82万亿元,较上月增加360.30亿元,环比增长0.20%,在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的同时,创下历史新高。
此外,2021年5月,提交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申请的机构107家,办理通过的机构56家,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14家,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42家。同时,协会中止办理39家相关机构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申请,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108家。
接近55%私募管理人集中在北、上、深
从私募基金注册地分布来看,上海、北京、深圳三地私募基金机构数量,占据了整个行业的半壁江山,全国超半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分布在上上述三座城市。其中,上海的私募基金机构数量和管理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末,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集中在上海市、深圳市、北京市、浙江省(除宁波)和广东省(除深圳),总计占比达70.07%,略低于4月份的70.08%。
其中,上海市4599家、深圳市4408家、北京市4306家,数量占比分别为18.83%、18.05%、17.63%,也就是说,全国接近55%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分布在这三座城市。此外,浙江省(除宁波)2051家、广东省(除深圳)1751家,分别占比8.40%和7.17%。
从管理基金规模来看,前5大辖区分别为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浙江省(除宁波)和广东省(除深圳),总计占比达69.21%,略高于4月份的69.19%。其中,上海市42486.16亿元、北京市38970.67亿元、深圳市21498.16亿元、浙江省(除宁波)10389.31亿元、广东省(除深圳)10007.38亿元,规模占比分别为23.84%、21.87%、12.06%、5.83%和5.62%。
琢磨金融研究院院长姚杨向本报记者表示,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成熟的产业配套和对外开放的政策,以及充沛的人才供给和高净值投资,是上海私募崛起的主要原因。上海专业人才优势较明显,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区域投资者需求较为旺盛且成熟,上海地区的私募管理人数量较多,在供给端占优,更多的公司一般意味着更多的产品,可给投资者更加丰富的选择。
“公奔私”再现小浪潮
值得注意的是,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公奔私”的大年,彼时原东方红资管副总经理林鹏、原富国基金明星基金经理于洋等纷纷转战私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私募基金行业持续发展。
而从近两个月来看,公募基金“奔私”现象再次出现小高潮。不过,整体来看,今年以来“奔私”的消息却少了许多,相较去年明显有所“退潮”。
记者于近日获悉,原长盛基金董事长陈平携手原国投瑞银基金副总经理储诚忠“奔私”,他们创立的“上海汇万心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于6月11日备案成功,这也意味着,两位公募基金行业的老兵将一起在私募行业创业。此外,原大成基金量化投资部总监刘波加入了上海盾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担任投资总监,该机构也是在今年6月11日完成备案的。
今年4月,海南容光私募基金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在监管完成备案完成备案登记,实际控制人及总经理是原鹏扬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卢安平;5月,由国新投资有限公司100%控股的国新新格局(北京)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也完成备案登记,而这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总经理正是原易方达基金首席大类资产配置官汪兰英。
谈及公募人士转战私募的原因,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认为:“公募人士加入私募根本原因是利益驱动,公募是打工,私募是创业,公募给别人挣钱,私募给自己挣钱;其次,公募基金在规模、影响力、募资能力等方面有优势,基金经理在公募基金有了工作经历后,大都有了较好的历史业绩和操盘经验,在长期的工作中,拥有了有一部分粉丝和投资人,有了这样资源,很多公募人士便成了私募基金争相挖角的‘香饽饽’。”
郭薇也认为,公奔私或者私奔公均是基金行业人才流动的正常现象,会受到整体市场投资环境、行业发展态势以及行业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当市场行情好,投资者投资基金热情较高,基金募集相对容易的情况下,公奔私的现象会尤为明显。
“近几年,受益于刚兑打破导致居民财富管理机构转型,行情较好推动私募业绩持续表现出色以及投资者对私募的认可度大幅提升等因素带动,私募基金备受投资者青睐,因此带动了‘公奔私’的热情。”郭薇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但是随着监控趋严之后,私募的生存成本变得越来越高,再加上私募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行业开始出现二八分化,小私募突围变得越来越艰难,对公奔私提出了更高的门槛要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奔私热情。另一方面,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过去几年公奔私的热潮已经消耗了大量的公募人才,因此公奔私热潮也开始有所消退。